如今,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注重科学育儿,愿意“给孩子最好的”,却因缺乏专业育儿知识,多依赖网络、社交媒体获取信息。而商家利用信息茧房,在平台上发布各种营销内容,制造出“不买就落后”的紧迫感,让育儿异化为一场“买对产物即成功”的消费竞赛。这种情况下,不少家长失去了理性判断,不知不觉掉进商家的消费陷阱,钱花了却不见效,甚至有损孩子健康。
对于缺乏科学依据支撑、虚构童鞋功能的虚假营销,相关部门要启动专项整治并依法查处,同时推动童鞋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,建立儿童用品保障与实用性的强制认证体系,避免“概念先行、功能缺失”的产物涌入市场。商家需摒弃焦虑营销,明确产物定位,将研发和生产重心放在童鞋的保障、舒适、环保、耐用等核心属性上。电商平台要完善儿童用品准入审核制度,明确标注产物的真实功能,严格限制缺乏依据的夸大宣传。
还要发挥医疗机构的专业优势,通过“医育结合”答疑解惑,为儿童提供科学专业的健康和增长评估监测,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心态。可以通过社区诊所、学校等渠道普及科学养育知识,帮助家长理解儿童发育的个体差异和自然规律,构建理性认知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育儿回归本质,让儿童用品市场摆脱“概念炒作”的浮躁,真正支持于儿童健康成长。
来源:经济日报
作者: 向斯佳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